美籍华人学者解读抗美援朝:在史实与观点中寻找真相
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3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83

中国人在美国当历史学教授,研究朝鲜战争,本以为能写出精品力作。可李小兵教授的《中国的朝鲜之战》,竟在最基础的战役叙述上频繁出错。

一本历史著作,错误连篇,让人不得不深思:到底是认知水平有限,还是别有用心?

研究一场战役的胜负成败,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战役进程讲对。李小兵教授在叙述志愿军第一次战役时就出现严重错误。他说毛主席给彭德怀的电报指出要歼灭两个韩军师,可史料明明记载是三个师。

更离谱的是,他把战斗时间都搞错了。他说志愿军是27日派出第四十军,可史料记载是26日。他说27日韩军撤出熙川,可当时韩军还在阵地上。

这样的低级错误,对一个在美国的学者来说实在不应该。

每一个战役的叙述都错漏百出,他却还能给出所谓的“结论”:毛主席坚持僵化战略导致失败。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。毛主席说的“打得急了些,大了些,远了些”是自我批评,不是在批评战术本身。

穿插分割战术是志愿军的制胜法宝。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,除了威胁敌人侧翼,切断退路,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?就连美军指挥官李奇微都没找到破解之法。

这种战术虽然不能次次成功,却让志愿军能与美军抗衡。美军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撤退相当混乱,士气低落,士兵们嘲笑这是一场没完没了的“溜溜球战争”。这哪里是什么战术被破解了?

李教授在书中引用了很多中国资料,这本是华人学者的优势。可惜,这些资料被他任意裁剪,重新拼接,改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。

战争研究最重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比如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,志愿军伤亡确实较大,但主要原因是64军、65军攻击韩军第1师团不利,以及63军攻击英军第29旅时指挥不当,与穿插分割战术关系不大。

李教授还说毛主席没有正确运用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”原则。这完全是对这句话的误解。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,志愿军就是要打最擅长的战法,这才是真正的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”。

一个学者如果连这么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明白,那写出来的历史著作还有什么参考价值?作为知名学者,李教授不可能不明白这些。那么问题来了:是什么让他在叙述历史时如此不严谨?

不在大陆的华人学者写的朝鲜战争著作,为什么总是比不上西方学者的作品?是学术态度不够严谨,还是存在某种偏见?这个问题值得深思。

战争研究需要的是客观公正的态度。如果带着偏见去看待历史,那就永远看不到历史的真相。希望李教授能够放下偏见,用更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历史。

每一场战争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,每一段历史都需要我们客观对待。只有这样,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才能让历史研究真正有意义。

战争史研究绝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。它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历史,如何评价历史人物,如何总结历史经验。一个优秀的历史学者,首先要学会客观看待历史。

写历史要实事求是,这是最基本的学术道德。不能因为身在国外,就随意曲解历史。历史是有血有肉的,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。

历史研究最忌讳的就是先入为主。带着偏见去研究历史,只会让研究失去价值。作为一名历史学者,最重要的是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。